服务热线
010-57895631
发布时间:2016/1/13 10:33:00 发布人:佚名
无论是苹果上海代工厂昌硕科技生产线的拆除,还是三星代工厂的放假通知,都意味着一个可怕的事实:制造业生产淡季再次超前,提前回家过年已成定局。倒闭潮反映了制造业深层次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本质上都是“供给改革”的阵痛。在转型的阵痛中,企业会慢慢学会以创新作为驱动力来实现升级,而低水平劳动力也会通过学习技术或者向服务业转化来实现自我的更新。所以制造业只是提前回家过个年而已,回来之后就又是冰雪消融的春天!
还记得7月份的一篇报道吧,苹果上海代工厂昌硕科技招聘40000名员工,一时间风光无俩
然而四个月过去了,情况却出现大逆转。由于苹果6S销量不佳,新招的员工因为无班可加纷纷离职,少数被调到昆山世硕的苹果6工厂,而上海昌硕的 iPhone 6s生产线被拆除。而早在半月前,昌硕悄悄停止了招
而实际上,像昌硕那样因为生产淡季比往年大大超前准备提前放假或已经放假的企业不在少数。
2015年是习总书记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第一年,在“三期不利因素叠加”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景气度越来越低,不少企业选择停产或放假来应对。
事实上,中国的矿业、钢铁、房地产、甚至铁公基已经出现大批停工放假潮,而东南沿海很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放假的时间越拉越长,由去年的周末双休到现在每周休三到四天已经是家常便饭。
台资为何纷纷离场?5大境况让他们不得不走
1、中国人力不贵,但人力不强。即使薪酬增加了,生产力依然低下,雇员通常在工作中表现被动,很少主动为公司创造利益或主动保护公司免收亏损。
2、红利消失,生产成本过高。高税收,高房租,高社保等等,无疑让经营成本大大增加。
3、网络封锁致网速极慢,许多有价值的页面无法打开,使工作效率降低。
4、知识产权缺乏有效保护,假冒产品分享市场份额,导致产品或服务的价值衰减。甚至有的外企员工拿走了内部资料或技术模式,去开办新公司,这令情况愈加不妙。
5、不断恶化的环境污染,从空气、水、食品质量无法保证。
老百姓无法幸免:可怕的连锁反应
而私企倒闭潮是“连锁反应”。从整个经济的角度,私企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极为显著,尤其对于整个社会就业起到决定作用。当私企倒闭潮开始后,直接的影响是,无数人因为私企倒闭而失业。其中,从农村到城市的务工人员,因为薪水低,很少有在大城市买房的,因此往往会因为没收入而回农村老家。
汽车产业连锁
另外,大量私企倒闭后,私企车和私家车也大量汽车停驶,人们开始纷纷卖车,汽车销量直线下降,汽车生产和维护等相关行业也严重萎缩。而这些行业严重萎缩,进一步导致新一轮私企倒闭潮,再导致新一轮人员失业,形成“倒闭-失业-停止消费-更多倒闭-”的循环。而这个循环一旦开始,就难以停下,也就是通过“连锁反应”,形成绝大多数私企倒闭的局面。
行业的冬天
对于中国很多行业来说,已经感觉到了冬天的寒意。互联网领域,百度停止社招,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携程与去哪儿合并;基建材料领域,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玻璃等产业处境艰难;轻工业制造领域,家具、服装、陶瓷等状况不乐观。
2015年10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GDP同比增长6.9%,6年多以来季度值首次跌破7%。接着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双降”。10月在广州、佛山两地举办的秋季广交会、陶博会的冷清更是让人感受到了实体经济的“寒意”。
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进入媒体视野的数据,还不包括那些因为外债而悄无声息倒闭的小厂。不要说中国私企了,即便像IBM、GE、通用汽车与柯达这类曾经世界一流的OSM企业,一旦科技创新跟不上,照样会被淘汰。任何商业模式如果脱离了诚信和道德,破产就是必然的结果。
根据2015年1月初环球时报的报道,在5个沿海工业城镇的实地考察发现,在某些区域,约1/3的工厂可能在春节前几周就开始关门歇业。在即将到来的2016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加重和中国经济减速的双重影响,制造业提前放假已成定局。
7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下滑至47.8 7月终值较初值进一步下调。8月财新制造业PMI初值为47.1,比7月终值(47.8)低0.7个百分点,创77个月新低。9月中国财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47.2。第三季度PMI节节下滑几乎粉碎了中国经济触底反弹的梦想。
进入10月,被视为中国制造业骄傲的智能手机行业掀起一波倒闭潮,福昌、中显微、创仕、京驰、超越等一长串倒闭名单,预示着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的危机已经来临。
可以预测,未来一个月,部分服装、电子、电器、玩具、鞋业、皮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老板们将被迫在放长假或关闭工厂方面作出人生最艰难的决定。而打工者也要在判断工厂老板真心放假或借机跑路方面作出两难选择。
提前放假,意味着企业员工的收入锐减,眼巴巴盼望的年终奖恐怕也要变成“年终讲”了。计划春节前为自己添置一辆小车风风光光开回家的年轻人,还是尽量压制一下自己的购车欲望吧。打算贷款买房的人就不要接最后一棒了,也许春节回来,你的工厂已经永远关门了。
不是寒冬,可能只是下了场小雪,冰雪消融后又是春天
熬过寒冬,转型升级是关键
长期以来,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和低廉的资源价格是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拥有的强大比较优势。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要素成本的全面上升,这种优势正在逐渐削弱。如,国内劳动力供给出现缩减趋势,2014年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已从2011年的顶点下降了560万。劳动力供给不足直接导致用工成本上升,目前我国制造业工资普遍达到3000—4000元,远高于东南亚等国。此外,融资、水电、用地、物流等各种成本的提高,也加重了企业负担,挤占了制造业的利润空间。
重塑我国制造业新竞争优势的出路在于科技和产业创新。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以创新为驱动、寻找新增长点的努力取得一定成效,工业机器人的投入颇有成效,但创新能力较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比如,制造业关键共性制造技术薄弱,设计技术、制造技术、工艺流程、标准体系等发展滞后;重点行业研发创新仍受制于制造强国,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处于跟随模仿阶段;研发基础薄弱、顶尖创新人才不足,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的研究人员数仅为日本的15.2%、韩国的17.0%、德国的20.2%、美国的23.0%。目前,我们正处在原有竞争优势渐次减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确立的过渡时期。
但是这段阵痛终究会过去,所谓不破不立,制造业被逼到绝境,才有可能破茧奋起。对制造企业而言,要想熬过这场寒冬,转型升级是关键。而转型升级需要掌握核心的竞争力才能立足市场,这核心竞争力最核心的就是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政府支持、企业机制转变、知识产权保护、引进和消化国外技术等方面下功夫提高创新效率,另外还要强化对人才的培养。
单单靠出卖体力的劳动者会逐渐被机器取代,但这不意味着这些人就完全失业了,多余的劳动力会向两个方向转化:1.技术性人才;2.服务型人才。
服务业的黄金时代到来
供需错位”的矛盾格局下,“供给侧改革”根本上有两大任务,一是将资源要素从产能过剩的、增长空间有限的产业中释放出来,二是为提供中高端消费服务的“朝阳产业”输送更多的劳动力、资金、金融和技术。产业结构大变迁,意味着服务业的黄金时代已经悄然到来。
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一方面维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供就业岗位。第三产业每增长 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 50万个左右。对政府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当下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瓶颈不是需求不足,恰恰是供给不足。在教育、医疗、金融、旅游等领域,一方面国内抱怨声不断,另一方面大批消费者源源不断地到国外消费。究其缘由,这跟国内服务业供给侧的乏力有关。因此,中央强调“供给侧改革”,加大力度扶持服务业自是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首富王健林以体育产业为例,说明服务业在中国的巨大空间:体育产业在中国只有两三百亿美金的收入,要做到美国现在的规模,还有几十倍的增长空间,现在中国人都追求健康、长寿,体育产业绝对有大前途。你如果能学会体育营销、体育经济、体育传媒等等,那一定不愁找工作,我们现在找这样的人都找不到。
王健林称,文化、体育和旅游等产业会成为中国经济的新亮点和投资的机会,这三个行业,起码今后十年之内,收入都会处在大幅增长的阶段,进入这三大行业就有大钱赚,赚钱的同时也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