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关注焦点,最近正巧有机会,与上海一家商业养老机构(保健品
会销企业)的负责人闲聊,说起为养老服务中的一些情况,颇有意思。
中国社会整体上属于“未富先老”类型,财富积累尚且有限,老龄化却已迫在眼前。可行的出路,就是调动和整合国家、社会、社区、家庭及老人自己的资源,共同承担,为老年人创造不失尊严的晚年生活。
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老人,政府、社会和社区自然应该多些关心和照顾,而自身条件较好的老人,如果能将一生积累下来的财产部分用于保障和改善老年生活,也是值得提倡的。可是这一代老人省吃俭用已成习惯,对生活要求不高,加上有些老观念,总想给子女留些财产,即便有些节余,也很少用在自己身上。这不但影响生活质量,还让社会化的养老机构犯了难:要是所有老人进了养老院,都满足于基本服务,那机构想维持运作,只能要么提高每月收费标准,要么降低实际服务水准。前者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后者更不好,会影响老人的养老体验。
这家保健品
会销机构别出心裁,从老人消费习惯中找到了一个突破口。通常老人会主动花钱的场合主要是两个,一个用于保健强身,另一个则是用在第三代身上,看着孩子高兴,老人比自己用还高兴。所以,机构在养老院的小卖部里开设了一个儿童用品专柜,有玩具、文具等商品陈列。遇到子女带着第三代来看望父母,老人乐意买些孩子喜欢的东西当礼物,孙辈高兴,儿子媳妇高兴,爷爷奶奶更高兴。
如此做法的聪明之处,就是没有局限于“掏老人腰包”,而是把这些商品的销售利润,部分返还给老人,在基础服务之外增加项目,提高水准,让不肯为自己花钱的老人获得了生活质量的实际改善。如此用心把生意做到老人心坎里去的办法,值得其他社会养老机构借鉴一二。